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管理 > 正文

精益 寓言(精益故事)

2024-08-26 8020 0 评论 市场管理


  

本文目录

  

  1. 列子寓言文言文翻译
  2. 囫囵吞枣寓言故事
  3. 精益求精的成语故事

一、列子寓言文言文翻译

1.文言文寓言故事(含翻译)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叶公好龙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自相矛盾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刻舟求剑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

  

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

  

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叶公好龙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

  

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

  

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郑人买履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

  

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

  

」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麽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自相矛盾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

  

(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

  

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守株待兔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

  

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讳疾忌医扁鹊(què)是古代一位名医。

  

有一天,他去见蔡桓侯。他仔细端详了蔡桓侯的气色以后,说:“大王,您得病了。

  

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容易治好。”蔡桓侯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用不着你来治!”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

  

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

  

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侯把头一歪:“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走吧!”扁鹊走后,蔡桓侯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

  

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侯连连摇头:“见鬼,我哪来的什么病!”扁鹊走后,蔡桓侯更不高兴了。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

  

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蔡桓侯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有病不怕,只要治疗及时,一般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怕只怕有病说没病,不肯接受治疗。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

  

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

  

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的病就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到别的国家去了。

  

没过几天,蔡桓侯就病死了。 [提示]有了病,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老老实实地医治。

  

有了缺点错误,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否则,一误再误,病情会越来越沉重,错误会越来越严重,以至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原文]扁鹊见蔡桓公①,立有间②,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③,不治将恐深。”桓候曰:“寡人无疾④。”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⑤。”

  

居十日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⑦。”桓侯不应。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⑧。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⑨;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⑩;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11);在骨髓,司命之所属(12),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13)。”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14),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15)。——《韩非子》 [注释]①扁鹊——战国时著名的医学家。

  

②有间——一会儿。③疾——古时疾指小病,病指较重的病。

  

腠(còu)理——原指人体皮肤的纹理。这里指皮肤。

  

④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⑤好(hào)——喜欢。

  

⑥居——表示相隔一段时间,过了。⑦益——更加。

  

⑧还走——掉转身子就走。⑨汤熨(yùn)——用热水敷烫皮肤。

  

及——达到。⑩针石——用来针灸的针。

  

古时治病用石针。(11)火齐——火煎的汤药。

  

(12)司命之所属——到了死神手中。司命,掌握人的生死命运的神。

  

(13)臣是以无请也——我所以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14)索——寻求。

  

(15)遂——就。棘刺尖儿上雕猴子燕王到处张贴榜文,征求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

  

有个卫国人来应征,自称能在荆棘的尖刺上雕刻出活灵活现的猴子。燕王听说他有这样超群的技艺,高兴极了,立刻给他极其丰厚的待遇,供养在身边。

  

过了几天,燕王想看看这位巧匠雕刻的艺术珍品。那个卫国人说:“国君要是想看的话,必须依我两个条件:一,半年之内不入后宫与后妃欢聚;二,不喝酒,不吃肉。

  

然后选一个雨睛日出的天气,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中,才能看到我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的猴子。”燕王一听这些条件,没法照办,只能继续用锦衣玉食把这个卫国人供养在内宫,却始终没有机会欣赏到他刻制的珍品。

  

宫内有个铁匠听到了这件事,不禁暗暗发笑。他就对燕王说:“我是专门打制刀具的。

  

谁都知道,再小的刻制品也要用刻刀才能雕削出来,所以,雕刻的东西一定要比刻刀的刀刃大。如果棘刺的尖儿细到容不下最小的刀刃,那就没法在上面雕刻。

  

请国王检查一下那位工匠的刻刀,就可以知道他说的话是真是假了。”大王一听,如梦方醒,立即把那个卫国人找来,问道:“你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猴子,用的是什么工具?”卫国人回答:“刻刀。”

  

燕王说:“请把你的刻刀拿给我看看。”卫国人一听就慌了神,借口说到住处去取刻刀,溜出宫门逃跑了。

  

[提示]牛皮、谎言,编得再巧妙,也经不住认真的考察、仔细的分析。根据这则寓言故事,人们常常把谎言称为“棘刺之说”。

  

需要说明的是,应该把故事中卫国人吹的牛皮跟今天的微雕艺术区别开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的进步,人们可以凭借极细的刻刀和放大镜、显微镜在头发丝上雕刻。

  

但在一、二千年前,人们的技艺还达不到这样高的水平。故事中那位铁匠的分析判断是根据当时的水平作出来的。

  

[原文]燕王征巧术人①,卫人曰:“能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②,养之以五乘之奉③。

  

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④,必半岁不入官⑤,不饮酒食肉,雨雾日出⑥,视之晏阴之间⑦,而棘刺之母。

精益 寓言(精益故事)

  

杞人忧天的翻译原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忘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此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杞人忧天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是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的译文和寓意从前,在一个不太出名的小山村,住着一户姓杨的人家,靠在村旁种一片山地过日子。

  

这户人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杨朱,小儿子叫杨布,两兄弟一边在家帮父母耕地、担水,一边勤读诗书。这兄弟两人都写得一手好字,交了一批诗文朋友。

  

有一天,弟弟杨布穿着一身白色干净的衣服兴致勃勃地出门访友。在快到朋友家的路上,不料天空突然下起雨来了,雨越下越大,杨布正走在前不着村、后不落店的山间小道上,只好硬着头皮顶着大雨,被淋得落汤鸡似地跑到了朋友家。

  

他们是经常在一起讨论诗词、评议字画的好朋友,杨布在朋友家脱掉了被雨水淋湿了的白色外衣,穿上了朋友的一身黑色外套。朋友家里招待杨布吃过饭,两人又谈论了一会儿诗词,评议了一会儿前人的字画。

  

他们越谈越投机,越玩越开心,不觉天快黑下来了,杨布就把自已被雨水淋湿了的白色外衣晾在朋友家里,而自己就穿着朋友的一身黑色衣服告辞朋友回家。雨后的山间小道虽然是湿的,但由于路面上小石子铺得多,没有淤积的烂泥。

  

天色渐渐地暗下来了,弯弯曲曲的山路还是明晰可辨。晚风轻轻吹着,从山间送来一阵阵新枝嫩叶的清香。

  

要不是天愈来愈黑下来了,杨布还真有点儿雨后漫游山岗的雅兴哩!他走着、走着,走到自家门口了,还沉浸在白天与朋友畅谈的兴致里。这时,杨布家的狗却不知道是自家主人回来了,从黑地里猛冲出来对他汪汪直叫。

  

须臾,那狗又突然后腿站起、前腿向上,似乎要朝杨布扑过来。杨布被自家的狗这突如其来的狂吠声和它快要扑过来的动作吓了一跳,十分恼火,他马上停住脚向旁边闪了一下,愤怒地向狗大声吼道:“瞎了眼,连我都不认识了!”于是顺手在门边抄起一根本棒要打那条狗。

  

这时,哥哥杨朱听到了声音,立即从屋里出来,一边阻止杨布用木棒打狗,一边唤住了正在狂叫的狗,并且说:“你不要打它啊!应该想想看,你白天穿着一身白色衣服出去,这么晚了,又换了一身黑色衣服回家,假若是你自己,一下子能辨得清吗?这能怪狗吗?”杨布不说什么了,冷静地思考了一会儿,觉得哥哥杨朱讲的也是有道理的。狗也不汪汪地叫了,一家人重新又恢复了原先的快乐。

  

这篇寓言故事说明:若自己变了,就不能怪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别人另眼看自己,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然的话就像杨布那样:一身衣服变了,反而怪狗不认识他。

  

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3.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4.乘风破浪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5.一衣带水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

  

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

  

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

  

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

  

杨子的邻居丢失了羊,于是率领他的朋友,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追赶。杨子说:“呵!丢一只羊,干吗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岔路很多。”不久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回答:“掉了。”问:“怎么会呢?”回答:“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那边去追,所以就回来了。”杨子的脸色边得很忧郁,不说话有两个小时,没有笑容一整天。他的学生觉得奇怪,请教(杨子)道:“羊,不过是***的畜生,而且还不是老师您的,却使您不苟言笑,这是为什么?”杨子没有回答,(他的)学生最终没有得到他的答案。

  

(作者:列子)选自《列子·说符》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为国与身: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

  

列子跟关尹子学习射箭,有一次,列子射中了靶心。去请教关尹

  

子,说:“我学的差不多了吧”。

  

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关尹子说:“不知道不能算是学会了”。

  

过了3年,列子又来向关尹子求教。

  

关尹子又问:“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关尹子说:“现在可以了。掌握住之所以能射中的规律,严格要求自己,就能每发必中。不但是射箭,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个样子。所以圣人不关心结果,而注重清楚的了解整个过程。”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学习也好,做事也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知其所以然,才算掌握了规律,只有这样精益求精地学习、工作,才能把事情办好。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不然你永远都只在不知其根究的情况下学习。

  

列子生活贫困,面容常有饥色。有人对郑国的上卿子阳说起这件事:“列御寇,原来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国家却是如此贫困,您莫非是不爱好贤士吗?”子阳立即派官吏送给列子米粟。列子见到派来的官吏,再三辞谢不接受子阳的赐予。

  

官吏离去后,列子进到屋里,列子的妻子埋怨他并且拍着胸脯伤心地说:“我听说作为有道的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够享尽逸乐,可是如今我们却面有饥色。

  

郑相子阳瞧得起先生方才会把食物赠送给先生,可是先生却拒不接受,这难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忍饥挨饿吗!”列子笑着对他说:“郑相子阳并不是亲自了解了我。他因为别人的谈论而派人赠与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于我时必定仍会凭借别人的谈论,这就是我不愿接他赠与的原因。”

  

后来,百姓果真发难而杀死了子阳。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既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与郑缪公同时。今郑州市东30里圃田乡圃田村北有列子祠。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

  

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遗成《列子》一书,余者皆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列子生活贫困,面容常有饥色。有人对郑国的上卿子阳说起这件事:“列御寇,原来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国家却是如此贫困,您莫非是不爱好贤士吗?”

  

子阳立即派官吏送给列子米粟。列子见到派来的官吏,再三辞谢不接受子阳的赐予。

  

二、囫囵吞枣寓言故事

囫囵吞枣寓言故事1

成语典故:

  

相传,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嗓子,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嗓子。”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不能伤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嗓子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一个自以为很聪明的人,来到集市上。

  

一个卖梨的老大爷说:“吃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于是自已为很聪明的人,就拿出口袋一个一个地往里装。老大爷忙拦着说:“吃梨好是好,不过,吃多了的话是会伤脾的。”聪明人点了点头说:“噢,明白了。”于是,他拿起一个梨,咬一口,嚼一嚼,然后把渣子吐出来:“吃梨的时候,我只是用牙去嚼,却不咽下去,它就伤不着脾了。”

  

一个卖枣的大哥说:“来来来,又香又甜的大红枣。”聪明人走到枣摊前,卖枣的大哥说:“吃枣呢,正好与吃梨相反,吃枣可以健脾,但吃多了却对牙齿有害。”于是,聪明人拿起枣一个一个直接吞下肚:“吃枣的时候,我就不嚼,一口吞下去,这样不就不会伤着牙齿了吗?”

  

这个年轻人自作聪明,如果按他说的`办法囫囵吞枣的话,那枣子整个地连核也吞下去了,难以消化,哪还谈得上什么健脾呢?我们学习知识也是这样,如果对所接受的知识不加以分析、消化、理解,只是一味生吞活剥,那是得不到什么收益的。

  

囫囵吞枣,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笼统地接受。我们可以这样造句:学问二字,学是学,问是问。要多问,不能囫囵吞枣。

  

【释义】: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处】: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有个客人说:&#;吃梨子对牙齿有好处,对脾却有损伤;吃枣子对脾有益处,对牙齿却有损害。&#;

  

有一个傻瓜年轻人听了这话,思考了很久,说:&#;我想到一个好办法:吃梨子的时候,只嚼不吞,它就不能损伤我的脾了;吃枣子的时候,只吞不嚼,它就不能损伤我的牙齿了。&#;

  

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呀!&#;

  

寓意:世间的事大都有利有弊。兴利除弊要有恰当的办法。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只能惹人发笑。

  

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白王廷(-?),字廷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善诗文和书法,官至儒学副提举,晚年归老栖霞,自号&#;栖霞山人&#;。门前有泉水流过,因此把居室取名为&#;湛渊&#;,并且以此自号。著有《湛渊静语》、《湛渊集》。《湛渊静语》今存卷,是一本杂记集。

  

【出处】宋代的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初无二致,正是鹘仑(囫囵)吞枣。”

  

【解释】不多咀嚼,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不思考仔细,笼统的接受。囫囵:整个儿。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读书不认真

  

相传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嗓子,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嗓子。”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不能伤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嗓子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囫囵吞枣的意思是指我们学习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

  

1、爷爷坐在我面前,和蔼可亲地对我说:“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囫囵吞枣乱干一通。”

  

2、学习不能囫囵吞枣而是要精益求精

  

3、倘使囫囵吞枣,似乎没有多大用处。

  

4、一饭一粟,来处不易,一本好书的产生,更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岂可草草读过,不说对不住作者,就对自己的本身说,也不应囫囵吞枣一般地来读书。

  

5、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6、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三、精益求精的成语故事

1、从前,有一个小木匠出外做工。时值秋天,要回家收秋。几个月下来整天忙于工作,挣了许多银子。可是自己的头发也长得很长了,要回家啦,怎么也得剃剃头吧。小木匠挑着自己的家伙式正走着,看到一家理发摊点,只见一位理发师傅,白白胖胖,粗手粗脚,看起来很笨拙,身穿白大褂,坐在凳子上抽着烟,很悠闲的样子,看来还没生意。

  

2、小木匠心想正好在这里剃吧。走到理发师傅面前,放下自己的挑子,摸了摸自己压得难受的肩膀,伸了伸腰说:“师傅,生意可好啊!”。

  

3、理发师傅赶忙陪上笑脸:“借你吉言还好,要剃头吗?”

  

4、小木匠说:“是啊,要回家收秋啦,理个光头吧”。

  

5、“好嘞”理发师边说边倒热水,边招呼客人坐下。小木匠稳稳的坐下后,理发师傅仔仔细细的给小木匠洗好头,不慌不忙的当好剃头刀边说:“师傅有三个月没理发了吧”

  

6、小木匠略一掐算:“师傅好眼力,整整三个月,一天不差”

  

7、理发师傅说:“师傅喂,我要开始剃啦”说着,将剃头刀子在小木匠的眼前一晃,手指一搓向上一扔,只见剃头刀滴溜溜打着转,带着渗人的寒风向空中飞去,当到落下时,只见剃头师傅手疾眼快,一伸手稳稳地接住剃头刀子,并顺势砍向小木匠的头,这下可把小木匠给吓坏啦。“啊!”声还没叫出,直觉头皮一凉,紧接着听到“嚓”的一声,一缕头发已经被削下,这时小木匠才“啊”的一声,刚要一闪:“你要干什么?”。剃头师傅用肥胖的手往下一摁说:“别动”说着,刀又旋转着飞向空中,小木匠用力挣扎着要闪,可是被剃头师傅按得紧紧的不能动弹,说时迟那时快剃头师傅一接旋转的刀,嚓的一声又是一缕头发落地,小木匠脸都吓白啦,又不能挣脱,只好闭上眼睛,心想:“这下完了,小命儿不保啦”。只见剃头师傅就这样一刀接一刀,三下五除二,不一会就给小木匠剃好了头,拿过镜子一照,嘿,一点没伤着,而且剃的锃明瓦亮。

  

8、这时小木匠才长舒一口气,从惊悸中苏醒过来,但浑身还在颤抖。突然,一只苍蝇嗡嗡着正好落在剃头师傅的鼻子尖上,小木匠手疾眼快,从自己的挑子中抽出锛子抡圆了照着剃头师傅砍去。这是剃头师傅刚要用手赶走落在鼻子上的苍蝇,只见小木匠双手一起,不知什么东西砸向自己,只感到眼前一晃,一阵风,从面前吹过。剃头师傅更是吓了一跳,还没醒过味来,只见小木匠将锛子头向他面前一伸,只见上面半只苍蝇的两只翅膀还在呼扇,小木匠又拿了镜子给剃头师傅一照,剃头师傅又看见另一半苍蝇落在自己的鼻子上,两只前腿还在伸张。原来,活活的一只苍蝇被小木匠这一锛子劈为了两半。看完两个人哈哈大笑,相互佩服对方的技艺精湛。


复制成功